全城戒备

    想象一下:你死后,死讯一经传出,你所在的整座城市在10分钟内立刻全部关闭:所有商店关门,出租车停运,全城默哀,街上空无一人,只剩鸦雀的吱喳。人生若得此一死,是否也值得走一遭了?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经历全城戒严,印象深刻,胆战心惊。就在今天下午3:30左右,印度媒体报出消息,有“孟买之王”之称的当地右派政党领袖Bal Thackery于86岁高龄自然死亡。当时我正和几个朋友在一个百货商店逛街买东西。我们提前就接到了提醒,因而有心在超市里采购屯粮。接下来的故事则有些梦幻:

    4:30左右我离开百货商店,在路上打突突车(那种摩的似的小车子)要回家。问了好几辆,一说我家就拒载,好不容易才叫到一辆车。

    5:18 到家后,我很快地把东西放下,提起前天买的纱丽布匹,就赶紧出门,赶在商店关门前送到裁缝那儿去。

    5:23 等公交车迟迟不来,我只好开始打突突车。只见迎面开来几辆都载了客,而唯一空着的一辆飞驰而过,完全不管街旁好几批客人在招手。

    5:30 实在没办法,我只好走到一个更繁忙的路口打车。总算看到一辆空车正停在路边下客,旁边围了两批客人,苦苦央求司机载他们,司机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一咬 牙,只好上前碰碰运气。司机听说我的目的地很近,就点点头让我上去了。乘上车一路驶来,只见行人还络绎不绝,只是神色匆匆。汽车、突突车都有,但都焦急地 鸣着笛,想快点回家。只有商店仍旧照常开着,我心想这所谓的戒备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严峻。

    5:39 到了目的地,车还没停稳,就见一个年轻的女孩赶上来,恳求司机载她。我虽然听不懂她的印地语,但见她语速飞快而急迫,双手合十在胸前,苦苦哀求,司机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好像松了口,同意加钱就载她。我顾不及听下去,跳下车忙朝裁缝店跑去。

    5:41 我刚进店不久,又有一个女客人走了进来。她似乎和老板娘认识,笑着问她:“你们店马上要关门了吧?”老板娘点点头回答:“做完你们两个客人的生意我就关 门。不是为别的,我担心这几个裁缝的安全,他们都住得比较远,想让他们早点回家。”接着她俩开始用印地语交谈。我听不懂,但从零星几个英语词里猜了个大 概:老板娘似乎认为周日一定会很糟,根本出不了门,但她担心周一会更差。

    5:44 正在裁缝为我量尺寸的当口儿,我趁机问老板娘:“你们周一会不会也关门?”老板娘无奈地说:“我也不清楚,得看情况有多坏。”为我量完尺寸,老板娘便为我 简单画了几个图,模拟衣服的样子。一边画,她那儿一连来了两个电话,她一边听着电话,一边心不在焉地画完,经过我的同意。第二个电话结束,她着急地对我们 说:“得加快些,我们必须马上关门。”“你是不是还要去别的地方?”另一个客人好奇地问。还没说完,老板娘就不耐烦地打断,摆摆手说:“不是。但必须马上 关门。”接着就要为下一位客人服务了。我忙插嘴说:“我这儿是不是都结束了?”她才想起来,回答:“哦对,等我们电话,做好了就通知你!”我便赶紧离开 了。

    5:51 我本想再打突突车回去,只是街上竟像变了个样子,只零星有两三个人,别说突突车,就连出租车、轿车的影子都没了,于是我只好走路回家。因为街道出奇地安 静,路上只听到乌鸦和鸟雀的聒噪,异常响亮。有一棵树上的鸟儿好像感应到事情不对,仿佛争吵起来了,闹得不可开交。就有一个迷信的路人停下来,仰着头看那 棵树,我心里掠过一阵凉意,但脚下仍不敢停。

    6:00 走了半程,路上都没见几个人,只有几个路人则都低着头匆匆赶路。住宅小区的保安们正小心翼翼地锁紧大门。我一边赶,一边琢磨,到时候如果听到枪声,该往哪 扇门缝里钻。来时还开着的店竟然顷刻之间全关了,剩下的店则都在关闭过程中,能见到伙计们在老板的监督下一声不响地锁铁门。

    6:06 来到家门口的杂货店前,庆幸唯独这家店还开着,想起牛奶快没了,就决定进去屯些牛奶。狭小的店里挤得摩肩接踵:各种顾客买什么的都有。我要了一盒牛奶,递钱给伙计,他正忙得不可开交,想都没来得及想,竟多找了我1块钱。我也只好沉默地离开了,由他去忙他的。

    6:08 回到家,我听到往常喧闹嘈杂的小路上异常安静。没有了汽车鸣笛声和路人的说话声,只剩下不懂事的鸟雀叽叽喳喳。这时我收到一条短信:刚回美国休假的同事发来消息,听说Bal Thackery刚死,让我们还在孟买的注意安全。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楼,把门从身后一关,瘫倒在了沙发上。

Sanjay Gandhi国家公园的狮子

一个多月前的一个周六,和两位中国记者朋友去了位于孟买北郊的Sanjay Gandhi国家公园,这是个巨大的原生态丛林,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内公园之一。必须开着车在里面转,不然光靠步行恐怕一天都逛不完。

第一站是它的野生狮虎区。我们坐上大巴,慢悠悠地首先进入了狮子区。我本来就胆小,这是我头一回,乘车进入野生动物区,而没有用密不透风的窗户。虽然车窗用铁丝网代替了,但为了便于拍照,网格缝隙开得很大,引得我妄想,生怕狮子从网格里伸过爪子来。汽车进入园区前,印度向导用印地语宣讲了一阵,听着像是安全须知。车里除了我们三个其他全是印度人,只见大家都认真听着还频频点头,我们却是一个字都不懂。我心想,这可完了,要真出了状况,大家都跑了,只有我们三个中国人在这儿干瞪眼,任狮宰割的份了。

正出着冷汗,车子就缓缓驶进了狮子园内。我的神经正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边向茂密的丛林里扫视,寻找任何狮子的痕迹。可过了很久都毫无踪影。眼看快出园了还是一无所获,就有人埋怨起这“坑爹”的安排和打水漂的门票钱来。要知道我去过的上海野生动物园,那可是一马平川,一片光秃秃的平地,远远地可以看见好几头狮子懒懒地趴在那儿,相比这里丛林森森,却空无一狮,那可是值多了。

正想着,突然车子停在路上不动了。有人兴奋地叫起来,爬到我这边的窗口指着草丛里的一个东西喋喋不休。我吓了一跳,本来放松的神经又紧绷起来,看到大家这个阵仗,不由得也探身往路旁的草丛里看。就在离我一米不到的路边,一只卡车轮胎般大的黄色的脸隐隐地伏在草丛中,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那是一只母狮子,她隐蔽得极好,除了那若隐若现的脸,再看不见她的全身了(下图是同一只狮子拍了两张)。但从她那巨大的脸可以推算,这是一头身形极壮的狮子,如果随意站起扑来,能轻易地把一个成年人笼罩过来。车里的人们争相挤到铁丝网的漏洞里拍照,我却出于本能地向后退缩着。定了定神,我再凑近去看,只见那母狮埋伏在那儿,依稀可辨的脸上一双浅咖啡色的眼睛冒着寒光,死死地盯着我们看,不怒自威。我不由得身上一阵冷,躲在别人身后继续悄悄观察。而她仿佛也在侦查形势,随时都可能扑上来一般。大家很快拍完照,车子启动,缓缓驶出了狮子区。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冷冷的眼睛,和那张匍匐在草丛间的脸。经历过那一幕,我才体会到对大自然出于本能的敬畏。当人在赤手空拳时,面对充满野性的一头庞然大物,竟是如此渺小无力。

后来的老虎区相比之下要平淡许多。两只老虎懒懒地趴在远处,和车之间隔着又高又密的铁丝网,远看就像在笼子里一般,无趣得多,就不详细描述了。

这只是国家公园一日游的上篇,下篇过几天会接着贴上来。

另一个印度故事

我们公司大楼有3部电梯,彼此紧紧挨着。其中2部像个闷盒子,什么都没有,晃悠悠地上上下下,陈旧落后。而另1部电梯则现代化许多,不但装有透明玻璃,而且面朝花园,上升途中透过玻璃能俯瞰美景。楼里有数千人办公,但无奈电梯太慢,每天光上下楼就要等上十几分钟。可奇怪的是常有十几个人排队候着那两部慢梯,而空无一人的快梯就停在身边却没人去用。

有一次我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快梯里空荡荡的,正停在我这楼,一动不动。于是我就揿了按钮要开快梯门,却被身后赶来的保安制止了。他冲我叽里咕噜说了一通印地语,我虽然没明白但也只好作罢,继续干等着慢梯。

不久又有一次,我和部门里一位思想比较开放、作风我行我素的女同事一起去楼上开会。她见快梯正停在这楼,便毫不犹豫地带我跨了进去,保安远远看见了也没办法。电梯直达顶楼,我也就此享受了一次鸟瞰花园的体验。我问她为什么平时都不让坐这部电梯。她说:“这是专为领导留的,要一定级别才能乘。这样领导就不用和大家一起等候、挤慢梯了。但空着没人的时候,又没人注意,不乘白不乘!”我才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少了这位女同事的庇护,我再也没乘过那座电梯,但这段经历却足以成为聊天吹牛的资本,连美国同事们听了都唏嘘羡慕不已。

说好了只有一个故事,讲完了我却忍不住要再多说一个。上周五和一个朋友去公司附近的酒吧坐了坐。当晚恰逢一个著名的摇滚乐队驻场演出,把酒吧挤得摩肩接踵,只剩给两只脚站的地儿了,我挎着沉重的手提包疲惫不堪。当晚所有桌子都坐满了人,只剩一张空桌上摆了个“预留座位”的牌子。一问,原来也可以坐,只是要1000多元人民币的消费,不够就不让坐。几个小时过去了,那张空桌子仍空无一人。周围挤得连缝都没了,却没人付得起那消费,坐上这台桌子。最后我和朋友想想,不管了,先坐了再说吧,要是有人来赶就再站回来罢了。于是我们私自撤了“预留”的牌子,在沙发上坐了个把小时,竟都没有人来赶。望着身边挤得又热又累的人们,我心里竟升起一种特权阶级的快感。其间又有一个脑筋灵活的年轻人,看了我们很久,见只有两个人坐在偌大的沙发上,终于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能不能也让他坐下。我们立刻大方地答应了。只见他充满感激地把屁股搭在沙发的一头,都不敢坐满,但如释重负一般,真是又可怜又可笑。

这又是一个属于印度的故事吧,我想。或许它也属于全人类。特权的产生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努力捍卫的结果,也离不开普通群众老老实实的敬畏和膜拜。只是个别胆子大些的人,冲上了神坛,正大光明地坐了,才发现不过如此,人们想象出的高墙不过是一道脆弱可笑的小坎罢了。

帕西族Britannia饭店

周二是甘地诞辰日,公司放假,我们三个朋友根据当地人的推荐来到了孟买南部Fort附近的帕西族(Parsi)饭店Britannia吃午餐。下出 租车后又找了一段才走到。这一路走来林荫森森,覆盖了空无一人的街道。两旁都是政府部门,高墙筑起,透过墙缝能瞥见里面偌大的空间,种满了各种树木,仿佛 一个个私家公园一般。十月的孟买闷热潮湿,混杂着汗味和垃圾发酵后的酸味。这里却像桃花源,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了,留下一片安静幽雅的林荫大道供人漫 步。它让我想起了巴黎市中心最美的一段,比起欧洲来竟也毫不逊色。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走一走。

图像

Britannia 更是一间迷人的小饭店,它藏在树荫深处,入口打着斑驳的红色巨型招牌(左上图),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殖民时代。据说这里曾是英国上流社会的聚集地,饭店也曾 供应五花八门的西餐,以满足客人的需要。直到甘地上台,才挂上了牌子,允许所有种姓肤色的客人光顾,渐渐地菜色也简化为了迎合当地印度人口味、又具帕西特 色的菜肴。

果然饭店内部也延续了老派的英式风格,足有两层楼高的天花板上掉了许多漆(右上图),留下时光的痕迹。墙上裱着英女皇的照片,向 我们隐隐炫耀着帕西族人的骄傲。正中间挂着一幅扁扁长长的伊朗编织画,透露着店主人的基因血脉。两侧还悬着一块块白板,上面用手工写了菜单(右下图)。我 想如果把这些白板用黑板和粉笔字代替会更有趣,搭配这古老斑驳的墙面也不会像某些小资咖啡店那样显得太刻意。

图像

果 然餐台上的菜单印着一只骄傲的雄鸡,旁边分明写着“Since 1923”,底下还有饭店的座右铭——“世上任何的爱莫过于美食之爱”(下图)。我们正感新奇,只见年迈的老板颤巍巍地走了过来,用他那柔软无牙的嘴慢悠 悠地对我们说道:“中午好,女士!”我们两个女孩正要搭腔,他又不紧不慢地对男生说:“中午好,先生!”十足的老派英国传统,我们仨相视而笑,心照不宣。 他又接着说:“准备好点菜了吗?”店里的菜色不多,我们点了几样最具特色的。我看着他用颤抖的手慢慢在簿子上写下了几个首字母,接着问我们:“想好喝什么 饮料了吗?”我们犹豫了一下,这倒还没来得及想。就在这犹豫的半秒中,他立刻接话了:“那我给你们推荐这儿卖得最好的——”他顿了顿,拖长了音,夸张地 说:“甜味柠檬苏打水!它可是帮你抵御酷暑的最佳饮品哦!”说到“抵御酷暑”时他整齐地挥舞着手臂,摆出士兵列队的模样,可爱逗趣。柠檬汽水是菜单上最贵 的饮料,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忙笑着说:“就给我们来三份这个!”老头满意地记录下来。

图像

然 后他又搭腔问我们从哪儿来。在座的恰好有一个美国、一个墨西哥、和我一个中国的。老人慢悠悠地和每个人寒喧了,对我用熟练的中文说了声谢谢,又对那位美国 姑娘说:“既然你来自小布什和奥巴马的国家……”提到小布什时,那位美国女孩皱着眉头,而说到奥巴马,她立刻笑逐颜开。老人话锋一转,压低声音,郑重地对 她说:“我有个请求,不知女士您能否答应?当您回到您的祖国,请代我向希拉里•克林顿女士问好,向她转达我由衷的敬佩之情。”美国女孩欣然应允。这时墨西 哥人笑着求老人和我们合影一张,说了几遍老人都摇手说没听懂。最后他总算明白了,但匆忙地说等会儿空下来再拍,就笑着走开了。

他 走了,我们才又议论起这位可爱的小老头来。墨西哥朋友笑着夸他可真是位营销能手,卖出那副萌,我们自然也不好拒绝最贵的柠檬汽水了。帕西人素有头脑精明、 擅于经商的名声,如果放在美国就像是犹太人,放在中国就像温州人,这次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他们的祖先来自伊朗,作为印度的外来人口,他们彼此团结、互帮互 助。早在英殖民时代帕西人就因为与英国人亲密友好的关系而获得许多特权,这家饭店的名称Britannia(不列颠尼亚)就是最好的佐证。即便到了现在, 仅占印度人口0.006%的帕西人仍然控制着大量财富与资源,比如著名企业家塔塔就是帕西人。因而他们在我心目中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一会儿上了菜。我们点了三道,分别是蔬菜炒饭(上)、羊肉汁洒脆土豆丝(右下)和鸡肉酱汁(左 下)。其中以蔬菜和羊肉两道最佳。羊肉肉肥汁厚,但又不腻,汤汁调配得恰到好处,咸中微甜,沾着薄饼吃十分有味。蔬菜炒饭则是每桌必点的名菜,炒饭里浸着 油汁,再罩上点点酱红色的伊朗果脯,搭配腰果,不但颜色鲜艳好看,而且异国风味十足,吃起来也是带些许甜味的。据说这道饭里还用了一种神秘的原料,是老板 娘亲自传给继承人儿子的,不外传。

图像

吃完饭,老人又来结账打招呼。我们这才了解到,原来老人名叫Boman,从父亲那儿继承了这家店,而他本人竟和这家老店是同一年诞生的,今年也已89岁了(这里有他5年前接受的一个采访,讲述了这个家族背后的历史和老饭店的故事)。这回我们又要求合影,他才答应了,留下这幅画面。

图像

依依不舍地走出Britannia,我回头望了望,仿佛能看到它那布满皱纹的脸迎风向我们微笑,笑得那么用力,连皱纹都显得更深了。但在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的映衬下,老饭店又呈现出一派生机,衬托着一个常青不老的美好愿望。

我不禁痴想,如果我们也能有幸活到89岁,也有幸像这位老人一样健康敏捷,我希望到时候能再来一次这里,看着店里年少不知事的客人,告诉他们:70多年前,我也曾坐在这个位置。

印度瞬间 首观宝莱坞电影“猛虎英雄传”

前不久和几个中国朋友去了孟买市区最繁华的百货商店Phoenix Mills,看了一部宝莱坞动作片Ek Tha Tiger(中文译为“猛虎英雄传”),号称是集结帅哥美女的票房新贵。买票时,售票员看到我们是中国人面孔,反复确认我们要看的是这部,因为它是全印地语,不带字幕的。他甚至还颇费周章地考验我们的印地语水平。我们虽然一字不会,但在旁观者一片好奇的注目中,仍坚持买了票。

图像

电影本身果然不难懂,情节简单,禁不起推敲,但男女主角都英俊美丽,纯粹是部养眼的商业烂片。让我感到比较坑爹的是其中的舞蹈镜头。众所周知,宝莱坞电影会毫不顾剧情发展地任意插入唱歌跳舞,但没想到动作片也是如此。原本男主角一直是以冷峻耍帅的杀手形象示人,却突然屁颠屁颠地跳起舞来(如果要比喻,就想象一下施瓦辛格跳印度舞),形象尽失,但却好像很合印度观众的胃口。图像

影片的另一看点是在全球各地取景,从中东到印度,从英国再到古巴。最后一段,男女主角大演古巴街头的追逐戏,几次死里逃生用的竟是印度人的“扒车”绝技(下图为印度街头的公交车),即奔跑着追上一辆公交车,然后两手紧紧抓着车门把手不放,全身坦露在车外,迎风飘扬,异常潇洒。影片最后一次生死大逃亡竟然是把扒车又升了一级。只见男主角骑着摩托车,追赶正在起飞滑行的小型飞机,身后便是无数敌人的追赶。说时迟那时快,男主角纵深一跃,并用慢动作凸显他的身手矫健,最后徒手扒上了飞机!敌人在后面只能望尘莫及。就这样,整部电影的精髓就是一个“扒”字,从扒公车,到扒飞机,充分体现了这一必要的生存逃亡技巧。

图像

言归正传,整部电影情节虽然可笑滞缓,还穿插摸不着头脑的歌舞和扒车情节,但拍摄手法、技术水平之高,与好莱坞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影片开场的打斗追逐情节,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慢镜头,把整个过程的险象环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角的打斗动作虽不如中国武打片编得那么繁复,也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用足高科技,主角只是在简单地出拳、踢腿、射击,但摄相机却能在打斗的角色间穿梭来去,并且活用远近虚实镜头,近距离地让观众领略每一记动作,参与感极强。打斗的音效也很丰富,影院的环绕立体声更是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总的来说,这是拍摄技术绝佳的一部电影,处理风格独树一帜,水平之高令人惊诧。图像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动作片对血腥和暴力的崇尚。它会花半分钟详细拍摄男主角慢慢拧断一个人脖子的情节。即使在一对多的集体打斗中,男主角下手都极重,每个对手下场都是一命呜呼,除了和古巴警方打斗时,没有一个警察被打死,其余的对手都无一幸免。这在中美主流商业电影中并不多见。

印度的电影院服务也十分人性化。电影开场前如果先点好要吃什么,电影过程中就会有人亲自送到相应座位的顾客手中。而且食物选择丰富,从披萨到印度菜,就连中国蒸饺都有,一应俱全,这样周到的服务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

经过了这次电影享受,以后就想尝试更多的影院体验了。印度作为电影大国,果然是名不虚传。

让我泪流满面,值得终身铭记的一段箴言

“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有四层意思。一层写出宝玉对晴雯的深爱。这段话字字句句都是从晴雯角度说出,不但毫无主仆之分,而且宝玉能如此体恤一人,全权为对方想,实在难得。宝玉的每句话都正说在她心坎上,这样宽慰体贴的温柔非用心至深的人说不出,让人动容。对比不久以后晴雯悲惨的命运,作者对斯人的记忆点点滴滴都浸透在这些细节里。故事虽小,路过看过的人可能转眼就忘,却足以让当事人铭记一生。

第二层,写宝玉对人类的宽容,由八个字“你爱这样,我爱那样”道尽。虽然他未必完全明白每个人的怪癖,但他选择尊重和包容,这是完全从人本出发,对人性最根本的宽容和爱。在那个肆意践踏人性、主仆上下无一幸免的时代更难能可贵。

第三层,也看出宝玉这样的人,只有黛玉能配。怎么说呢?宝玉不但能包容黛玉看似生僻古怪的一切情绪,并且由衷地理解和欣赏。黛玉葬花时身后站着长吁短叹的宝玉有象征意义,相信如果两人结合,是能这样心照不宣度过一生的伴侣。所有人里只有宝最懂黛,黛最知宝。黛玉虽然脾气古怪了些,但追求个性解放,愿意随着性子来,在大观园里,她对宝玉天性里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一些东西其实也是最能宽容的。黛玉是用行动践行着“你爱这样,我爱那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低地要求自己心爱的人。两个看似最柔弱易哭的人,却是大观园里最勇敢的,敢于突破陈腐旧套的精神胜过凤姐、宝钗、湘云等人百倍。

第四层,也是值得让整个社会铭记的“爱物谈”。何谓爱物?现在有人买了些豪车名表,愿意开出街显摆,愿意珍藏炫耀,别人一不小心碰坏了刮糊了就气得又骂又跳,这就自诩是爱物。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告诉我们非也。所谓爱物,不是小心地呵护着它,动都动不得,那叫暴发户。真正懂物的人,是让物品为人所用,物尽其用,灵活时甚至可以超出物品本身的功能,比如撕一把扇子,砸一只盘子,只要不是拿它出气。再名贵的东西,只要能给主人带来愉悦感,“千金也难买一笑”,那才是爱物。当今很多人爱物、爱钱而超过了爱人,他们不是爱物,反倒是被物所奴役了。回首一生,谁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一切物品都是身外之物,最真实的只有我的心。只要能临走时能说一句,这一生并没有虚度,它的价值就远胜过一百个爱马仕包包、一千个卡地亚手表。

象头神节的两户人家

最近几天是印度的象头神节,印度教的传统会在自家里请来象头神的塑像,恭恭敬敬地摆上香火和新鲜果品,每天祭拜。这样一连5、7或11天,最后这尊泥塑像将会被推到河水里,作为整个节日的结束。最近在供奉神像期间,主人更是会邀请各路亲朋好友光临参拜,来的客人多了,主人不仅面上有光,想必也能增添功德。要是能请上外国朋友,就更是一件长脸的事。因而最近我也沾了光,几天内陆续去了三家不同的印度人家,其中属前两家的经历最奇异特别,在这里写下来,也可以让国内的朋友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

第一家是朋友的房东,位于孟买最南端Colaba的一间公寓楼内。房东是60多岁的牙医,热情好客,为人高调,儿子从事房地产工作。刚从电梯出来,就看到他雇来的餐饮酒席(下图是制作食物的仆人),从前菜、正餐再到点心,一应俱全,洋洋洒洒排列开来,占满了整层楼的公共用地。来往宾客很多,站在酒席间等候用餐,一时间竟挤得连转身都困难。

好不容易走进了他的公寓,只见客厅里张灯结彩,用各色灯泡装饰起来,像一个玲珑水晶宫(下图)。但客厅中间的几把椅子上都没有坐人,显得空落落的,反倒不如门外的餐饮区人多热闹。客厅中央赫然摆着一尊高两米左右的巨型神像。象头神头戴绚烂多面的金色皇冠,皇冠上细细密密地镶满了五颜六色的宝石,鲜艳夺目,铺张奢华。朋友悄悄告诉说,这些宝石都货真价实,想这数量之多,应该破费不少。

主人看到我们,立刻拉着照相,然后一阵风似地带我们到门外的酒席旁,招呼我们吃这喝那。接着他不无自豪地将我们介绍给两位宾客,说是宝莱坞的明星和制片人。满意地看着我们合完影后(下图是我和这位宝莱坞明星的合影),他又忙着和其他客人寒暄去了。来的客人大多是中年夫妇带着孩子,彼此之间认识的并不多,都是和主人相熟。大家来了以后就站着和主人聊几句天,毕恭毕敬地向象头神奉献礼拜,然后吃点东西就走了,一般呆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两个小时。宾客流水般地来去,主人周旋其中,自得其乐。

过了两天,我又应邀,跟着当地朋友来到另一家人家,那是位于孟买南部Chowpatty海滩边的一座公寓楼顶。主人家是印度赫赫有名的一家电视机生产商。女主人年纪在30岁左右(下图是她的职业照片),身穿优雅华美的印度传统纱丽,亲自在电梯外等候,看到我们就主动迎上来问候。她神态轻松自然,明亮的眼睛很爱笑,笑起来又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活泼动人。

说笑间我们进入了客厅,偌大的空间里虽然有十几位宾客,但仍显得空荡荡的。这些客人的年纪都在30岁左右,有的带着牙牙学语的孩子,也有的只身前来,但大家明显互相认识,关系融洽,热烈地围在一起说话玩笑,十分热闹。我环顾四周,客厅面积非常大,却只有一小角落摆了佛像、宽屏电视等装饰品,其余的大面积空间都显得空无一物。墙上悬着几幅油画,其中一幅是全家福合影,摆在入口处显眼的位置。

又聊天谈笑了一会儿,女主人终于郑重地带着所有人来到楼上的祭拜间。只见房间里摆满了各色神像图画,最醒目的位置供着象头神塑像。神像体型还没有半米高,虽不如第一家所见的那么庞大雄伟,但也别有一番趣味,精致小巧,逼真动人。女主人骄傲地提起他们家已经连续27年请同一位画匠度身定制神像,每年的形态都稍有不同。只见这尊神像体态优雅自然,所有细节无不是手绘而成,就连象鼻上的凹痕都画到位了,栩栩如生,好像随时都会动起来一般。神像全身上下色彩鲜艳夺目,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生敬爱。象头神身上挂着新鲜的花圈,神坛上照例放着水果、甜品、钱等供品。

仪式开始,大家一起唱起印地语的圣歌来,并用手里的铃铛作伴。唱到最后一首,角落里一个仆人敲击起一口大钟,为圣歌伴奏。歌曲唱完,主人拿出一个瓷盆,盆里烧着一团火,冒出滚滚黑烟。宾客们轮流来到象头神跟前,捧着瓷盆在胸前画圈,向神像祈祷祭拜。有人提到,此时对神许的愿望是一定会灵验的。女主人听到,立刻冲到神像跟前,喊道:“那请您保佑我们公司这一年的销售额大幅增加!”大家听完都乐了。

然后人们传递着盆子,每个人都用手罩着那浓烟一会儿,然后从头开始,抚摸一遍自己的头发,仿佛是沾了仙气一般。也有人向火里添一些白色的圆形小球(一种无气味的助燃物),助长火焰气势。最后仪式完毕,大家下了楼吃了些点心,又说笑了一会儿就散了。

听朋友说,这供请象头神的仪式一旦开始了,今后每年逢此节日,这户人家就都要供请膜拜,一年都不能落下。因此供奉神像也是一项和神明的约定,一旦订下就永不能反悔。想到参观的这两家人家,过节所排开的阵仗,豪华富丽,不禁让人感慨。家家户户固然希望自己能永远这样富足奢侈下去,但世上哪有不散之筵席,月盈则亏才是大自然的规律,再辉煌的家庭也有归于平淡、甚至没落的一天,更何况是在瞬息万变的印度,无数家族企业都曾经快速地崛起又被淹没。即便如第二家人家那样能一连供奉27年,谁又能保证生生世世呢?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和神明订下这些一厢情愿的誓言,神明在天,洞察世事无常,是否会笑叹人们的痴傻呢?

印度瞬间 一个印度故事

昨天是一年一度印度教最盛大的象头神节,全国各地的信徒们如潮水一般涌入当地的神坛庙宇祭拜。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探究竟,我也混在其中,来到了孟买市区最盛大的一处祭拜地点,感受了一次拥挤、喧嚣、夹杂着油腻腻的汗味的印度式节日。几个小时的挣扎下来,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节日本身,而是在寺庙入口处等候的短短十几分钟,我想可以写成一个属于印度自己的小故事。

图像

为了避免蜂拥的人群在相对狭小的寺庙空间内造成混乱,工作人员要求人们排队依次进入庙宇,于是浩浩荡荡的人群沿街排开一条细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等待着入口处的警察示意分批入内。

图像

就在入口旁另一侧,有一排用竹子搭成的脚手架,于是就有零星几个脑筋灵活的开始钻过脚手架里的缝隙,不用排队就轻松进入了。入口处的守卫似乎来者不拒,可能是因为插队的人很少,况且人家又已费劲攀爬过了脚手架,总不好再翻回去,就没有禁止他们。

图像

可是渐渐地来往的人群都注意到了这个空子,钻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你搀我扶,身手矫健的帮年老体弱的一把,步履轻松的拉蹒跚吃力的一下,场面蔚为壮观。逐渐人潮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随时都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几个老资格的警察也注意到了这一景象,赶忙过来制止,宣布搬来路障,堵上口子,再不许人过,钻空子的人流便渐渐止住了(右上图)。

可是已经走了一半的家庭怎么办?便有老妇人央求警察放过她的妹妹来,好让家庭团聚一起去参拜,没主意的警察就犹豫起来(左图)。是啊,放了一半的算怎么回事呢?老妇见他松动了,就更坚持,最后连拖带拽,在警察的默许下把姐妹家人都拉了过来。众人看到又有人在警察眼皮底下钻了空子,都纷纷效法,一时之间局面又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右下图)。

图像

资格老的警官见状又忙强硬起来,要赶走人群,再堵上口子。几个年轻的小警察也跟着假意制止,实则是在看上司的眼色,又不敢担责任,以免造成事故。就这样又放过了几十人。最后警察们陆陆续续地又扛来十几个路障,一个个地搬到脚手架前。

图像

随着路障越来越多,一字排开,钻空子的难度越来越大,尝试的人也越来越少。眼看缺口快被堵上了,又有一男一女两个普通印度人赶过来就要闯进。可他们倒有礼貌,没有使蛮力翻爬,却立马被警察毫不留情地拦下来。男人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张证件,那警察并没有看懂,仔细地瞅了几眼,还是不认识,但为图省事,随口问了两句,也就胡乱放他们过了。最后依靠路障的力量,警方终于把这片空档堵上了,这一带就再没有人企图翻越了。

我站在一旁,默默地目睹了整个过程,心里却如刀割一般难过。短短十几分钟,却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这个国家上演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孟买的Café Zoe和Blue Frog

(“夜晚孟买的街头“后续)

就在这条掺杂了鱼腥、肉臭、垃圾味道的小路上,往左一拐,走进一条极不起眼的巷子。踩着泥泞小心前行,不知不觉眼前便出现了Café Zoe醒目的招牌。四周环绕着画满涂鸦的墙,尽是年轻的时尚气息,一墙之隔,和巷子外肮脏、混乱的店铺竟已是两个世界。走进饭店,宽敞的四方形空间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这座曾是厂房改造的建筑沿用了古朴的红砖墙,甚至连粗犷的金属管道都保留在店内。只是将饭店改建成了两层楼的开放式格局,从一楼能一眼望到数十米高的楼顶,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据说饭店的合伙人是位说法语的比利时人,因此饭店内播放着慵懒挑逗的法式香颂,墙上的指示牌以及菜单都是法语,透露着老板的骄傲。我和友人在离门不远的沙发上坐下了。和朋友一样,我点了一杯蜜瓜汁,香甜可口,清爽而不甜腻,适合夏天解暑饮用。

图像

大约晚上8点开始,高峰人流陆续到达。因为坐在门边的便利,我得以观察顾客群,白人老外竟达到了半数以上。年轻的金发女孩们成群抵达,她们身穿超短裙,袒露着肩背,尽可能多地露出肌肤,浓妆艳抹,高声笑着叫着,迫不及待地一头栽进了喧闹的人群。印度人在这里不再是多数,但他们也都穿戴潮流,女生脚踩恨天高,挎着名牌包;男生都做潮T牛仔裤的嬉皮士打扮,戴着夸张的黑框眼镜。

我的这位印度女生朋友俨然是社交花蝴蝶模样。她常常从人群中认出打扮奢侈时尚的宾客,走上前去贴脸颊拥抱,一阵寒暄后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席间她提议我们一起到室外,便于她过过烟瘾,于是我们来到外面看她抽烟陪他说话。不一会儿功夫,她又认出了一位刚到的印度女人,像是她的好友。两人短暂寒暄后,那人便留下来陪她一起抽烟。她年纪像是40岁上下,长长的脸虽不算好看,但打扮得相当精致艳丽。她穿着华丽的皮草服饰,腿上裹着一条紧身牛仔裤,突显出她依旧窈窕的身材。她先是热烈地和我朋友寒暄拥抱,接着转过身和我们交谈。听起来她的职业像是负责引进国外奢侈大牌进驻高级酒店,最近刚引进了Tumi,于是她就随口品评了几句Tumi的风格特色“舒服而实用,尤其是男生倒可以买一买”,大家都忙点头称是。然后话题一转,她聊到了孟买的街道,便感叹应该像巴黎那样,在广场四周建起咖啡店,可以坐在里面边喝咖啡边看市井百态。然后她又顺而提议应该在孟买街上建造更多艺术雕塑,让城市生活更富文化美感。我心里暗想,这些建议似乎在当今贫民窟遍地的孟买格格不入,但也就由着她不切实际地长吁短叹。

回到饭店内,人流继续熙熙攘攘地涌入。人流簇拥中,一个白人男子穿一件皱皱的白色V领薄T恤,推着辆自行车,熟练地把车停到墙边,就拿了一杯酒穿梭在人群中交际。他一桌桌地碰杯,等到了我们这儿,我的印度朋友马上笑着迎上去,轻轻说了句:“Merci beaucoup。”然后又谢谢他今晚特意留了座位给我们。他笑着说:"Enjoy。"又招呼别的朋友去了。

我们重又坐下。又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个印度男子走进了饭店。按说人群中人们的形象都模糊了,只是这两人气宇不凡,十分出挑,因而许多人都回头定睛看了看。他们都身材健硕,穿着紧身的纯黑色T恤和牛仔裤,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的刺青,其中一个男子头戴锡克教的头巾,更是出众。只见他俩站定在门口,向饭店内的人群张望了一会儿,似乎在找寻朋友,也像是在搜索目标,不一会儿就走进人群消失不见了。他们走开后,我们的印度朋友赶忙悄悄地向我们透露:“看到了吗?其中那位戴头巾的是大名鼎鼎的Chatwal家族继承人!”人身鼎沸,我们都没听清,反复问了几次才弄明白。“没错!”他信誓旦旦地说:“听说过迪拜和纽约的七星级酒店吗?那可是他们家的产业。”他又顿了顿,故作神秘地笑道:“这位可是八卦杂志的常客哦,著名的花花公子。只是不知道他的妻子,哦应该改称前妻,看到他又到这儿来猎奇会作何感想……"很快话题被岔开,我们随便吃了点主食就赶去下一站。

Café Zoe的主食谈不上精致,但制作还算用心。我叫了一份红薯浓汤,浓稠味甘,又不像大多数印度菜肴那样过甜,只是配的面包不算好,不是太硬就是太软,比起一些新鲜烘制面包的饭店来说稍逊一筹,但毕竟要在印度本地买到现烤的松脆面包就几乎不可能,所以也不能要求太高。

蓝蛙离Café Zoe仅一步之遥,当晚是一个德国吉他手搭配印度本土音乐家的混合演出。室内布置非常时尚,一张张桌子像包厢一般被粉红色霓虹灯管包围,在黑暗中仿佛池塘上的一朵朵莲花(下图)。舞台的灯光、音效都很先进,与世界水准无异。说到演出本身,并谈不上是地道的爵士乐,一开始还像爵士,渐渐地随着印度手鼓、长弦吉他、印度笛子和女声的加入,最后成为了民族曲风,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上图)。但整晚的亮点又正是这些印度乐器,尤其是手鼓,因为是动物皮制的,急促的鼓点声混合传统爵士乐,给都市韵律平添了一份原始的节奏,仿佛是在为孟买这个城市代言。

图像

蓝蛙的饮料并不出众。我点了一份果汁鸡尾酒,酒杯上涂了一层盐。果汁本就过甜,配合盐,更加重了甜味。喝完一口,立刻口干舌燥。本是解渴的饮料,却让人更加喉咙干涩,口渴难耐了。

最后我们一行人都累了,音乐一结束就赶着回了家。第二天,有好事的美国朋友在网上查到了这位Chatwal家族继承人,说他“果然是个人物”。我看了他的维基百科页,竟不是一般的花花公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交往的都是达官显贵之流,连他结婚时的祝酒词都是克林顿致的。接着我心一动,又点开看他的前妻,眉眼间 竟与当晚抽烟的那位女士有几分相像,只是那人长相平庸又妆扮浓艳,给我的印象不如Chatwal本人深刻,所以认错的可能也比较大。

上两侧的图都是这位Chatwal先生拍的写真,中间是他最近被拍到和林赛罗韩出游的照片(最近有关于他俩的绯闻四起),下面是他当时结婚的情景。

图像

红楼梦中最打动我的一处

最近在读红楼梦。说来可笑,小时候试着读过几次,但这倒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读,竟被里面优美流畅的文字迷得五迷三道,对小说缜密有序的情节安排,作者对人心、世事深刻的观察,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着迷,所以读得也比较仔细,一字一句都不敢遗漏,动人处更是反复咀嚼回味,这样缓慢的读法倒也自有一番风味。

小说打动我的地方很多,最大众的当然是宝黛间的互动,更有闺中吟诗作对,再有凤姐、探春等人治理大观园所表现出的纹丝不乱、心细如密,等等太多地方,以后有空会写下。但今天要写的,却是极小的一处,但也是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地方。

有一回宝玉和黛玉起了别扭,宝玉来潇湘馆陪不是,见到了丫鬟紫鹃,后者故意正话反说,说是以为宝玉自争吵后再也不会来潇湘馆了。宝玉马上笑着回答:“好好的为什么不来?我便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第三十回)

小小一句玩笑话,但说得恳切认真,因而引起了我的注意。细细咀嚼来,发现竟是作者深情的内心告白。想必当时曹雪芹写到此处,身边早已物是人非,美人已逝。作者自己也是贫病交加,自知命不久矣。此时写作就成为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随着一字一句地写下大观园中的人和事,他也跟随记忆回到了那个温暖快乐的过去。回想当年和毕生挚爱的互动,点点滴滴他都记在心头,至死不忘。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作者在此处悄悄地写下了自己的遗愿,透露出对已亡人的深情追念。作者不仅通过写作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访潇湘馆,更在此处暗暗发誓,愿自己死后也能常回当地,因为那里埋葬着他这一生最珍贵的回忆。这是至死不渝的深情,超越生命的挚爱。宝玉的一句玩笑话,我想作者却是含泪写下的。

后来我得知,脂砚斋的评语中的确透露出在黛玉死后,作者安排宝玉重回潇湘馆,呆坐着望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派凄凉,与黛玉生前是另一番情景。想来宝玉的 “一日来一百遭”也是顺便为此景做铺垫。但我感到,这里更重要的是作者自己的赌咒发誓,是他死前最后的遗愿,也是他最后一次隔着生死两界向对岸投来的深情一望。曹雪芹写在这儿,只是给自己和已逝的爱人看,让懂他的人长叹一声,大哭一场罢了。